5点起床读。12月4日,有志、有识、有恒。《曾国藩家训》中有这样一句话“盖世人读书,第一要有志,第二要有识,第三要有恒”,我们可以归纳一下,读书也好,做人、做事也罢,有志、有识、有恒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品质。为什么要有志?因为“志”是目的地,是路在何方,也是心之所向。生而为人,欲望满身。欲望脱不开、戒不掉,但是能用更大的欲望来进行约束和激励,我们常说自律的人都因为有更大的欲望就是这个道理。有人想毕业以后回到家乡,找个工作相夫教子,所以不让自己太辛苦,顺顺利利修够学分就行;有人想毕业以后进入世界50强,5年内实现落户北上广,10年就财务自由全球旅行,所以不眠不休也要先上985的研究生。我们总在想为什么人生潦草,岁月薄凉,然而却没有认真去思考一下自己有没有立一个高志、一个远志。有句话说“伸手去摘星,未必摘得到,但也不会弄脏自己的手”就是这个道理。为什么要有识?因为识是基础,是解题公式,也是方法论。同样一个问题,对有些人来说是苦思冥想,对另一些人来说是信手拈来,这是为什么?因为我们在答题,对方只是在背答案。对方的答案从哪里来,就是见识。见过的人、走过的路、读过的书、吃过的苦,这种日积月累最后让大家看上去相貌相近,能力却天差地别。比如如何提升组织能力,我们可能要冥思苦想许久,然后磕磕巴巴拿出一个答案,但是“杨三角”就直接给出了“愿不愿、能不能、允许不允许”的方法论。很多问题,先贤们已经给出了答案、更聪明的人也提出了方法,只是我们不愿看、不愿学、不愿信;很多时候,我们真正的问题就在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太多,任由舒适区一天天缩小,而自己一天天变老。为什么要有恒?因为恒心、恒行是开端,也是贯穿始终;是早起的第一天,翻书的第一页,也是跑步迈出的第一步。曾国藩这样说:“诸弟此时惟有识不可以骤几,至于有志有恒,则诸弟勉之而已。”简单说就是,有识不是一日之功,需要积累,但是有志和有恒却可以马上去做。有恒的意义在于我们不是把人生当成一次短跑,而是一场漫漫的马拉松。中间我们可能会落后,可能会疲惫,但是我们一直一直坚持下去,那么终点总会向我们招手。现在我们有一个更好的词来解释这个事情,就是复利效应。当我们能够有恒心也有恒行的时候,这个回报刚开始可能并不明显,但越往后期,会越来越大,早起、学习、锻炼、复盘,都是如此。 |
|